学考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复制链接]

4870

主题

4595

帖子

5039

积分

学考易编辑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积分
50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9 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ui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9、教育目的——广义上,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课程目标及其规定性——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性为: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9、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构。
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设计——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评价——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断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53人的价值——人在世界中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班级管理——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机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 形成目标体系,以此退经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惊醒,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终身教育——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道德教育论——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受限制爱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 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评价——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地方课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年龄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研究能力——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测验的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构的准确性程度。
测验的难度——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网络教育——1网络技术应用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不在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
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隐性课程——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榜样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研究型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学考易 - 学习更轻松,考试更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本站|网站声明|联系我们|诚聘英才|Archiver|学考易 ( 闽ICP备15014917号-2 )

GMT+8, 2024-5-21 13:2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